毛选中启发人的指导思想

date
Apr 2, 2024
slug
reading-maoxuan
status
Published
tags
阅读
开拓视野
summary
  历史上的经典之所以被无数人追捧,不仅因为它们的作者是理论的大师,更因为这些作品超越了时间的限制,提供了对生活、工作乃至于人生抉择的独到见解。正如一些顶级实践者的思想,它们虽然不常以书面形式留存,但当我们有幸遇到这样的宝贵资料时,便会发现它们对于理解世界、把握生活本质的巨大价值。《毛选》不仅仅是伟大思想精华的凝结,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,无论是抓住生活中的主要矛盾,还是学会在无序中寻找机会。这不仅是对一种历史思想的探索,更是一次自我实践与成长的旅程。
type
Post
URL
 
  几年前出差时,喜欢背包里装一本毛选,晚上回宾馆没事就翻翻,同事看到了,好奇的说,你又不打仗,看教员的书干嘛。这是很多没读过毛选的人对毛选的第一印象,教员指挥过战争,他的书里关于打仗的部分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,但他讲的内容离开战争也有太多应用的地方了。今天,还有各行各业的人喜欢读教员的书,他们已经不太可能再接触战争了,但仍然对教员的书爱不释手。   历史上有很多经典名著,也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,写出经典名著的,往往并不是最顶级的实践者,比如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,他们的作品确实经典,但从实践角度讲,他们并没有做的很好,所以他们的作品在形而上的层次能指导我们的精神世界,但解决不了实践问题。 而最顶级的实践者,很少著书立说,因为忙或者其他种种原因,基本上都没留下什么作品,只看历史,你很难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,很难弄清他们做事的方法。   像教员这样既是顶级的实践者,又完整的把自己的实践思想记录了下来,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。当然这未必是教员主动为之,教员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比较特殊,教员所处的时代,是中国人意识觉醒的时代,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,秦始皇朱元璋不需要向每一个战士宣讲自己的理念,不需要给他们解释每一个政策,他们通过自己的权威和权力就可以让自己的想法实现,士兵只是接受命令的工具。而到了近现代,很多西方思想涌入,国人意识逐渐觉醒,不再是仅仅接受命令的机器,另一方面,在教员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,都受到了较强的竞争压力,甚至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教员被对手压制,导致他不得不通过写文章去说服方方面面的人,这才有了今天的教员选集。   教员的文章主要也是这几类的,当大家觉得迷茫的时候,教员给大家打气指明方向,当大家有分歧的时候,教员自己去调查分析利弊,当大家思想出现问题时,教员即使指出并进行干预。 这些文章其实就涵盖了教员思想的精髓,是他思考分析的模型,是他自己做事的方法论。教员思想比较复杂,这篇文章简单说两个方面。   第一个是,教员做事时,一般的方法是抓主要矛盾加见微知著,他把这个能力展示的淋漓尽致。他似乎像一个先知一样,始终能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,在《论持久战》里,他预言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,在党的历史上,按照教员路线走,总能取得好的发展,违背教员路线,马上就是惨败,比如第五次反围剿,教员指出应该采取游击战和运动战,但王明等人拒绝了,非要打阵地战,结果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。
  教员当然不是穿越者,他能始终站在对的一面,是因为他做事的方法更符合规律,他始终能正确的抓住主要矛盾,然后从主要矛盾里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要素,加以分析,对事物的走向做出正确的预测。   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人,似乎一辈子都在忙碌,但没见什么效果,只是越来越忙,越来越窘迫。其实这就是抓不住主要矛盾,平时浑浑噩噩的,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处理次要矛盾或者小问题,把时间荒废在无意义的事情上,总是临时抱佛脚,总是在不停的在救火,结果一直在这种状态中循环,一直在忙,生活工作还是一塌糊涂。   其实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,如果关注次要矛盾或者小问题,那永远是无穷无尽的,而主要矛盾其实只有两三个,解决了以后很多小问题也自然解决了。等主要矛盾演变成急事之后,其实往往就难以解决了。比如积劳成疾了才想到保养身体,缺钱时才想到筹钱,企业经营不下去了才想到解决,就非常被动了。王兴也说过这样的话,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,甘愿做任何事。大部分人是一直忙碌在次要矛盾上,因为不愿意去思考,不愿意分析主要矛盾是什么,看起来在努力生活,但就是没什么效果。他努力只是为了证明,自己尽力了。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胜利,也大概率是成本和代价都不低的胜利。
  换做教员他会怎么做?不管生活中,工作中,教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主要矛盾,教员经常提到一个比喻,就是纲举目张,纲就是渔网上的总绳,目就是渔网的眼,把总绳抓好,所有的网眼就张开了,抓好主要矛盾,次要矛盾就自动解决了。   电影《头号玩家》里有一句话,有的人读了《战争与和平》,却认为那只是个单纯的惊险小说,而有的人却能从口香糖包装纸上解锁宇宙运行的奥秘,一眼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半辈子都看不透事物本质的人,当然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。这句话出自《教父》,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,就是它们都道出了这种直抓主要矛盾的洞察力的重要性。   教员的工作重心,始终在抓主要矛盾上,对于影响主要矛盾的要素进行分析,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就马上解决。比如在延安的时候,很多青年人来投靠共产党,这些人怀抱着理想,但来了以后因为总总原因,私底下抱怨很多,包括党内一些干部也是人心浮动,教员观察到这些现象,没等问题爆发,搞起了整风运动,成功把风向扭转过来。类似的情况在教员身上发生过很多次,他总是能在问题刚出现苗头时就注意到,然后加以解决。   教员思想的第二个要点就是,理解世界的无序性。   是不是能抓主要矛盾见微知著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?并不是,因为世界本身充满了无序性,你做事时,即使你会抓主要矛盾总结要素,往往也不意味着你就能决定所有要素。教员的思想就是,把自己能决定的要素先做好,然后等待自己不能决定的要素自己发生改变,虽然世界是无序的,但这个无序并不是总是对你不利,它也可能有一天会摇摆到对你有利的时候,等到那个时候,展开行动。 这个思想倒是和诸葛亮隆中对的想法一样,《三国志》里记载,诸葛亮给刘备分析天下局势,其实也是能抓住主要矛盾,对局势作出了清晰的判断,给刘备的建议就是先取荆州,再拿益州,待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从荆州北上,刘备带大军出秦川北上,这个天下有变,其实就是等无序性发展到对自己有利的时候,比如魏国内乱,曹操逝世,或者魏吴大战。   在《论持久战》里,其实教员的思想是类似的,也是说要把握好自己能把握的要素,然后等待其他条件成熟,抗日战争胜利就来了。做事除了把握自己能决定的要素,耐心等待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其实这一点被很多人低估了。   比如曹操,和袁绍对战的时候,处于绝对劣势,但有耐心,等待袁绍阵营自己瓦解,然后再出手,一锤定音。曹操出征荆州的时候,本身没想直接再打东吴,打荆州太顺利了,让曹操产生了错觉,没等条件成熟直接就攻打东吴,结果遭遇了惨败,这次惨败直接导致自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。
  条件是不是成熟,决定了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,不成熟的时候硬来,难度很大,成熟了顺势而为,就是顺水推舟。   说到这里,再提一下这两年封神的一本书《遥远的救世主》,丁元英最大的漏洞也在这里,教员和诸葛亮,已经是历史上最顶级的聪明人了,他们做事,还需要耐心等待一些要素自己成熟,而丁元英却不用,他自己就能把握所有要素,自己就能决定要素发生的时间,这样的描写只能让丁元英这个人物失真。   这些其实只是教员书里的一小部分思想,教员看过很多书,在北大做过图书馆管理员,但他并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,这导致他的书缺乏完整的体系,但这样其实利大于弊,让教员的文字风格朴实接地气,少了很多拗口的专业术语,少了很多故弄玄虚的掉书袋,也能让更多人领略教员思想的精髓。
——以上文摘自微信读书《毛泽东选集》书评,有改动。
 

© ziyuan_yin 2024